這類的數位資產在數據所有人身後該如何處置?日本NHK電視台曾經做過一項調查,顯示日本多數網友對於如何處理數位遺產感到不安,更多的人甚至不知道該拿數位遺產怎麼辦。
中央銀行表示,截至今年3月底,共有13個國家(地區)共26家外國銀行(不含3家大陸商銀行)在台設立分行,其中美商占6家最多,法商4家次之,日商及新加坡商各3家,香港商2家,德商、英商、瑞士商、荷蘭商、西班牙商、泰商、菲商及澳商各1家。立法委員曾銘宗表示,除了花旗銀行以外,包含如瑞士信貸銀行、南非標準銀行、加拿大豐業銀行、奧成銀行以及花旗銀行等,已經在近年陸續撤出台灣。
根據以上,顯示台灣金融市場目前獲利穩定,花旗退出台灣僅為個案。【關鍵眼中盯】財經名嘴與網美們對「花旗退出台灣」的分析,聽聽就好 台灣金融環境不佳? 花旗集團退出現端倪 立委吳秉叡指出,目前台灣銀行數是否過多,導致整體金融業的業務量衰減,可能在消費金融市場出現問題?另外,就花旗一案後續是否有帶走台灣客戶,轉往新加坡和香港兩處做財管業務的疑慮?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強調,會嚴防花旗將高資產客戶轉介星港,而花旗不是僅退出台灣,還包含其他地區。主要是花旗集團認為這13個地區無規模經濟,在股價的考量上能夠精簡業務,提升獲利潛力。台灣花旗內部人士:業務衰退是「子虛烏有」,甚至有擴編計畫 外界憂心外資銀行恐陸續撤離台灣 日前,花旗銀行宣布結束在亞洲、歐洲和中東地區13個市場的消費性金融業務,包含台灣、中國、印度以及韓國等。李沃牆談到,台灣法規採較為封閉的大陸法系,許多創新必須在法律允許的環境下才可運作。
面對近年來金融市場的轉變,淡江大學財金系教授兼兩岸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李沃牆強調,金融科技(Financial Technology, FinTech)浪潮下,破壞性創新完全顛覆過去的金融模式,它開啟全球傳統金融產業的另一個新競爭起點,同時也將網路創業家、科技廠商帶入數位金融領域,共同創建新生態圈。但主管機關往往是除弊有餘,興利不足,最終阻礙數位金融創新的時機。然而Covid-19大流行造成全球逾200萬人喪生,迫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這個人生的大哉問。
當父親被診斷出罹患末期肺癌後,Vlahos把握住最後機會,錄下了與父親的訪談內容。我寫的每篇部落格、在臉書或Twitter發的每則貼文,都會在我死後繼續存在並影響他人,這就是我現在努力的目標。相較之下,位在佛蒙特州的泰瑞森運動基金會(Terasem Movement Foundation)有著更驚世駭俗的野心。長期與死神共舞的她,不斷思考著如何留下自己的「遺產」(legacy):「我該如何傳遞我的生命故事?對我愛的家人來說,就是聽到我、看到我、記得我今天的樣子。
意識上傳,這個走在時代尖端的技術,甫一聽到讓人耳目一新,但下一秒不免令人開始擔心諸多敏感的倫理、法律,甚至宗教問題。前面所提到的Watts最終採用了HereAfter的服務,創建出屬於她自己的聊天機器人。
然而死亡是一個深刻的議題。住在英國的Lucy Watts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看法。這個個人意識不會單純回放用戶的錄音或重複用戶過去說過的話,而是透過拼接、聯想,將這些資料重新組合起來,並透過動畫頭像,或是仿真機器人回覆用戶過去未曾回答的新問題。有了母親的照護與陪伴,24歲的她已經遠遠超出了醫生當初告訴她的預期壽命。
因為在網路上留下的數位足跡,我們的一小部分似乎超越了肉體年限而永生。」 上傳意識 如果仔細探訪,Watts或許會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孤單。Watts罹患了一種目前病因仍不明的肌萎縮疾病,她必須終身與輪椅共處,並且只能通過鼻胃管灌食。利用這個語料庫打造出來的聊天機器人,Vlahos親暱地稱之為「爹爸」(Dad Bot)。
參考資料 Wall Street Journal, How Tech Can Bring Our Loved Ones to Life After They Die. 2020. 品玩,人死後,網路世界裡的「數位遺體」該怎麼辦?,數位時代,2019。這就像將你的大腦備份到雲端,演算法會根據這些數據找出該用戶的獨特性,並產生一組數位個人化檔案(基金會稱之為「個人意識」)。
只要伺服器和資料庫仍然運作著,逝去的人們便依然存在。Vlahos的初衷,是給每一個人同樣的機會,在每一個思親情切的夜晚,透過文字與之筆談、再次聆聽那個熟悉的聲音,以此緬懷所愛的人。
使用者會將關於自己的點點滴滴,包括個人的記憶與過往經歷,輸入到他們的LifeNaut網站。因為在大西洋的另一端,舊金山灣區的一個車庫中,James Vlahos正在開拓一項革命性的嶄新服務——HereAfter。當聽到Alexa撥放Watts的聲音,Watts的母親難掩內心的激動。當客戶過世後,親友們便可利用Alexa、Siri之類的語音助理重新回放逝者的聲音,甚至透過對話與之互動,彷彿逝者依然陪伴著他們,為他們加油打氣。在這個3C與網路幾乎成為生活必需品的世代,死亡可不是一了百了。就像一般人會透過泛黃的書信、褪色的老照片去緬懷一個人,「爹爸」不過是一個更好的媒介與「工具」
當聽到Alexa撥放Watts的聲音,Watts的母親難掩內心的激動。文:許守傑 在這個3C與網路幾乎成為生活必需品的世代,死亡可不是一了百了。
」 上傳意識 如果仔細探訪,Watts或許會發現自己其實並不孤單。當客戶過世後,親友們便可利用Alexa、Siri之類的語音助理重新回放逝者的聲音,甚至透過對話與之互動,彷彿逝者依然陪伴著他們,為他們加油打氣。
然而死亡是一個深刻的議題。就像一般人會透過泛黃的書信、褪色的老照片去緬懷一個人,「爹爸」不過是一個更好的媒介與「工具」。
究竟人工智慧能不能代替一個已逝的人來彌補我們心中的遺憾?抑或是留存下來的人應該要學習放下才能闊步向前?可能沒有標準答案。這個資料庫,最終會成為聊天機器人的語料庫。不過有句話是這麼說的:「人的一生會經歷兩次死亡:第一次是肉體的死去,另一次則是被所有人遺忘。這就像將你的大腦備份到雲端,演算法會根據這些數據找出該用戶的獨特性,並產生一組數位個人化檔案(基金會稱之為「個人意識」)。
」如果類似的應用能夠幫助我們記住所愛的人、他的每一個人生故事、唱過的每一首歌或一個微笑,讓這樣的美好常存於心,或許才是這項技術最重要的價值。當父親被診斷出罹患末期肺癌後,Vlahos把握住最後機會,錄下了與父親的訪談內容。
Vlahos的初衷,是給每一個人同樣的機會,在每一個思親情切的夜晚,透過文字與之筆談、再次聆聽那個熟悉的聲音,以此緬懷所愛的人。前面所提到的Watts最終採用了HereAfter的服務,創建出屬於她自己的聊天機器人。
這聽起來或許有些不可思議,就像是科幻小說中才會出現的情節,但泰瑞森運動基金會想做的,正是上傳人類意識。意識上傳,這個走在時代尖端的技術,甫一聽到讓人耳目一新,但下一秒不免令人開始擔心諸多敏感的倫理、法律,甚至宗教問題。
Watts罹患了一種目前病因仍不明的肌萎縮疾病,她必須終身與輪椅共處,並且只能通過鼻胃管灌食。這個個人意識不會單純回放用戶的錄音或重複用戶過去說過的話,而是透過拼接、聯想,將這些資料重新組合起來,並透過動畫頭像,或是仿真機器人回覆用戶過去未曾回答的新問題。參考資料 Wall Street Journal, How Tech Can Bring Our Loved Ones to Life After They Die. 2020. 品玩,人死後,網路世界裡的「數位遺體」該怎麼辦?,數位時代,2019。住在英國的Lucy Watts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看法。
相較之下,位在佛蒙特州的泰瑞森運動基金會(Terasem Movement Foundation)有著更驚世駭俗的野心。長約20個小時訪談,除了影音,還被轉化為逐字稿,成為文字、音訊和影像皆備的資料庫。
有了母親的照護與陪伴,24歲的她已經遠遠超出了醫生當初告訴她的預期壽命。長期與死神共舞的她,不斷思考著如何留下自己的「遺產」(legacy):「我該如何傳遞我的生命故事?對我愛的家人來說,就是聽到我、看到我、記得我今天的樣子。
然而Covid-19大流行造成全球逾200萬人喪生,迫使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考這個人生的大哉問。這類的數位資產在數據所有人身後該如何處置?日本NHK電視台曾經做過一項調查,顯示日本多數網友對於如何處理數位遺產感到不安,更多的人甚至不知道該拿數位遺產怎麼辦。
手机:18900000000 电话:010-12340000
邮件:123456@xx.com